艋舺踏查(下) 側記 2018/11/30
台大台文所
碩士生 顏汝蓉
講者簡介:黃永銓 (杏福花店、西門紅樓文史工作室負責人)
黃永銓提到家裡是經營花店的,店鋪就在以前的西門市場裡。現在紅樓劇院旁的「杏福花店」正是他的店。黃永銓言,因為接觸一個研究西門紅樓電影的學者竟是雲林人,深受感動,西門紅樓是他從小至今重要回憶的一部分,身為本地人,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,也想把自己所知道的事告訴大家以傳承文化,因而在1997年於自家花店成立西門紅樓文史工作室。
黃永銓先帶我們認識臺北城建築的浮雕,娓娓向我們訴說城門的演變,而後介紹臺灣從荷治時期到戰後400年歷史。我們一路走訪西本願寺、臺北天后宮、台北市立文獻館、西門紅樓等。尤其在文獻館裡,讓我們嘖嘖稱奇的大臺北鳥瞰圖(昭和十年),他告訴我們很多關於臺北產業的發展與寺廟的故事。同時也透過他所收集的舊照片,讓我們比照今昔街景、建築之差異。
八角與十字造型的西門紅樓
西門紅樓在清朝原為臨時市場,日治時期將其改建為八角型與十字型的現代市場。當地的耆老曾提到西門市場原為亂葬崗,包括過去頂下郊拼、漳泉械鬥以及閩客械鬥時傷亡的人,多葬於此。建築外觀以紅磚造型為主、輔以白色飾帶的西門紅樓。採用東方八卦的八角造型以及西方十字架的十字造型,是為了避邪與祈福。1908年落成時,西門紅樓命名為「新起街市場」;1920年市區改正計畫後,改稱「西門町市場」。
事實上,日本自1895年占領台灣後並不順利,大、小天災不斷。為了使日本在臺子民平安順遂,而在西門町裡就蓋了一座神社及四座佛寺,包括:稻荷神社(1911年)、弘法寺(1910年,今台北天后宮)、法華寺(1919年)、西本願寺(1932年)以及東本願寺(1936年)。
稻荷神社
位於西門紅樓前曾蓋有稻荷神社,1951年已拆除作為店家用地。當時有個傳說是:有人看見幾個女人上山,到山上後卻只看見幾隻狐狸,因而蓋稻荷神社,且神社前就有對狐狸石雕。稻荷神社是祭拜掌管財富、守護農業生產與民眾生命之神。
現為臺北天后宮的弘法寺
弘法寺是日本傳來臺灣的日本佛教宗派,日本戰敗後,弘法寺和尚攜缽返國後,艋舺新興宮經申請同意後在該地復廟,現為臺北天后宮,同時奉祀媽祖與弘法大師。
西本願寺
由於艋舺為台北的發源地,發展的時間較早,因而當地居民不僅強悍,也較排外。日本當初在近艋舺處設置西本願寺與其旁樹心會館辦幼稚園,其目的就是透過宗教與教育的方式,來感化與教化艋舺人。
這座西本願寺可說是除了日本東京本寺外最大的別院,當時裡面有很多住戶,很可惜在1975年時被燒毀。黃永銓回憶道,當日烈焰沖天,恰巧的是,蔣中正先生也在這一天過世。至於為什麼會著火,民眾也沒有多設想,最後以電線走火結案。目前西本願寺仍遺留的遺跡為本堂基座、參道、御廟所平台、地窖、輪番所、鐘樓以及樹心會館等。
消失的東本願寺
東本願寺的造型類似清真寺的圓頂造型,相當美輪美奐。由於東本願寺本身有圍牆,建築物又蓋得像銅牆鐵壁,國民政府於1949年來台後,警備總部進駐於此,此地便成為審判白色恐怖時期的罪犯之處。而後改建為獅子林商業大樓、六樓西門大樓與誠品武昌店。
身為本地人
「身為本地人,了解本地事。」黃永銓抱持著一顆守護西門紅樓、守護當地文化的心,成立工作室,讓大家能夠更認識臺北這座城市。聽著他訴說著建築的歷史、小人物的故事,他流露出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,令人為之動容,激起人想要更加了解所處城市、所生之地故事的心情。